2000年以来,国内十多个省市地区把发展光电子产业作为 “十五”规划的重点之一,武汉、长春、广州、上海、北京、重庆、西安等,纷纷构建起各自的“光谷”和激光产业园,在国内掀起了一场 “追光”热。
这其中以深圳和武汉最为耀眼,武汉光谷以院校背景浓厚、科研能力著称,而深圳激光产业则以拥有众多极具竞争力的激光公司闻名。
需求旺盛带动产业繁荣
事实上,正是依托巨大的制造业对加工设备的需求,深圳地区的激光产业才得以迅速发展。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已成为继武汉之后的国内第二大激光产业聚集地,出现了200多家激光企业,产业规模达100亿元,武汉的产业规模大约在150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深圳和武汉的实际差距或许更小,深圳不到几年便可赶超武汉。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激光企业主要集中在南山、宝安、龙岗三个区,包括大族激光、光韵达、联赢激光等,其中大族激光、光韵达属于上市企业,仅大族激光2013年的业绩就超过43亿元,占深圳激光产业产值的40%以上。
在叶启东看来,深圳激光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地处珠三角地区——全国最大的激光应用市场,不仅各项工业投资比较大,而且具有来样加工的产业模式传统,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企业形成的OEM产业空间对激光加工设备有大量需求。此外,曾先后担任大族激光、光韵达两家上市公司高管的王小兴还认为,珠三角地区接受新事物快,对于激光加工手段不排斥,也是珠三角地区需求旺盛的原因之一。
以大族激光为例,从2009年到2013年,其在华南片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便高达127%。此外,叶启东还指出,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拥有丰富的资本和人才市场,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据悉,目前深圳的激光加工优势已吸引光通讯、半导体、光伏、汽车、电子科技、机械重工等产业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武汉,深圳形成完整的激光产业链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业内人士认为,深圳激光产业具备战略性行为意识,产学研相对紧密,且注重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高新技术引进工作,使世界先进的激光技术纷纷进驻深圳并开花结果。
广东社科院综合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评价道,“深圳激光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青年期、成熟期”。在他看来,由于激光产业是新型技术产业,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市场融资,预计未来上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两个城市两种模式
同武汉相比,深圳激光产业发展少了国家导向的色彩。王小兴指出,两个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武汉是政府引导,科研推动,而深圳是资金推动,市场拉动。
王小兴告诉记者,武汉以教育基地为主,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然而一旦去到企业,许多成果变成了国家导向,而非市场,这造成了对接市场不力,“如果公司设计的产品不紧跟市场需求,肯定有断代,比如武汉某激光公司,一年销售额可以达1亿元,但利润却只有区区100万元”,与此形成对比,深圳模式是市场下订单,产品按需设计,“你提要求,我能造出来,报价接受即可成交。”
大族激光证券事务代表王琳同样表示,“武汉的激光企业多数是以研发为主,并不是市场导向,比如研发了某个参数后向国家申请某个重大课题,获得重大科研奖励”。
此外,深圳对于人才还有着天然的优势。从2010年后,由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举办的3D打印论坛、亚洲激光论坛便从主办地东莞移迁到深圳,便是因为看重深圳激光产业良好发展态势。
在黎友焕看来,正是“注重人才储备、市场拓展”使得深圳产品研发和销售市场思路清晰,发展迅速。但截至目前,深圳仅有区一级政府提出建设产业园区,政策力度远小于武汉,广东激光行业协会秘书长邵火称。另一位业内人士举例说道,“我在武汉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个激光企业老板,他跟我说,只要沾激光的边,市政府支持就会加大,他去年做了三千多万销售后,政府直接批了六十亩地”。
对此,邵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深圳面临的选择很多,而激光能给政府带来的收益又远远没有金融等行业大,“深圳有房地产,有金融创新,说到公司,又有平安,有万科,对他们来说,选择太多了,在这些选项后,激光产业难免会被 忽略 ”。
在王小兴看来,深圳位居在高端制造业的顶端,是“总部经济”模式发展的典型,所谓总部经济,并不是把老总办公室、财务决算放在深圳,而是创新的核心在深圳,“如果深圳市政府重视的话,增加自身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会有实质性帮助”。
记者调查后发现,激光企业在深圳的密度最高,除了光韵达、大族激光外,深圳年销售额过亿的激光企业占到全国的六七成。王小兴坦言道,武汉这张城市名片在国际上就不具备深圳那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武汉相比,深圳的扶持力度如果有武汉10%,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激光产业群。
德国模式值得借鉴
实际上,无论是武汉还是深圳,对比国外,国内激光产业整体出口量依然停留在小规模,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美和中东地区等市场。黎友焕坦言,中国的激光产业一直处于“跟着跑”而不是赶超的状态,核心产品话语权缺失,仍停留在低端市场挣钱,因此他建议借鉴国外激光产业的发展模式。
据记者了解,国外激光产业以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几个发达国家发展最为迅速,不少国家在主要的大型制造产业,如汽车、电子、机械、航空、钢铁等行业中基本完成了用激光加工工艺对传统工艺的更新换代,进入“光制造”时代。
其中,以德国的激光产业发展最为典型。早在1986年,德国便提出了以“激光研究与激光技术”为重点的BMFT资助计划,1993年,又提出了“激光2000”新的资助计划,2013年底,已投入实际应用的超短脉冲激光工业精加工技术,更是获得德国总统高克颁发的德国未来奖。
黎友焕介绍,德国为了推广激光加工技术,除了建立9个国家级激光中心外,还大量建立激光加工站,同时在大、中、小型企业积极建立激光加工生产线。他建议,在布局激光产业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给予一定扶持,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北京、上海、武汉、江苏、广东等地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高水平的激光集团,从而带动全国激光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激光产品方向上,应该重点发展激光音像设备、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激光医疗器械、激光检测仪器、激光印刷设备等,他补充道。
至于具体发展步骤,黎友焕给出了“两步走”计划:第一步,用大约五年的时间完成产业基地向全国辐射,提高激光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以及产品年总销售额;第二步,再用大约五年时间完成激光产业的国际化,使激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