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看作是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一项纲领性文件,它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可以从总体上进行协调推进,中国制造升级蓄势待发。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即中国版工业4.0,该项战略若能够成功落地,将能够重塑制造行业竞争新优势,因此它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但是,德国提出来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德国现在正在从3.0向4.0发展,及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迈进,而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工业2.0~3.0之间。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需要补上2.0到3.0这一课,即从电气化到自动化。
什么是工业4.0
一场掘金“工业4.0”新浪潮于2015年开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第三是“智能物流”,即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归根结底,工业4.0就是一个通过人、设备、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最终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直连状态。
目前,“工业4.0”正在中国的各个行业掀起新一轮热潮,举例如中国的汽车“智造”行业就面临一场硬仗。之所以称之为硬仗,主要是根据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定义而言。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工业2.0,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为工业3.0,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是工业4.0。而当下的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还在工业2.0~3.0之间徘徊,就直接走向4.0,这就需要我们跨越式的发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工业4.0本质上是一场生产模式的变革,从自动化到智能化,跳不出的三个要素就是人、设备和产品。 而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来看,“人”是中国走向工业4.0面临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是,长期处在2.0工业思维之下的技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与思维亟需模式相对滞后;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缺乏精神传承,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德国与日本的工业化也不可能领先。
凡事都有利弊,正如“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一样。但是,我们在面对市场狂热、各种不冷静之时,必须冷静下来,思考“工业4.0”真相,寻找真金。
“中国制造2025”融合“互联网+”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2015年“两会”前后密集发布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都紧紧相扣,如“自贸区”挂钩“一带一路”,“亚投行”辅助“亚洲经济一体化”等,“中国制造2025”更是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国务院常务会强调,“中国制造202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
需要我们认真解读的是,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加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但若不以工业化发展为主线,反以互联网发展为主,这种本末倒置的推进方式将令两者的匹配程度越来越远,最终的结果又是畸形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换速度,能够在全球经济趋于整体化的
进程中,增强国家、区域的比较优势以更好分工,通过分工延伸区域的优势产业链以加快产业的集聚与联合,省去冗长的中间环节并加快工业发展进程。智能化生产系统还将通过信息化,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进一步辅助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个十年”中,信息化、互联网需要长期保持其活跃性,才能辅助工业化进程。若在近几年就消化了三十年的预期、业绩,信息化在工业革命4.0的进程中或会举步维艰。因此我呼吁,当前不应该过分夸大互联网、信息化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预期。但是,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接下来的挑战还有很多,最大的问题时我们又雄心勃勃提出口号,但是我们当前的技术水平是否能够推动、加速工业4.0的进程?在对预期热血澎湃之时,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此外,对于某些企业某些人还会存在改革开放时的一个落后观点——“都用机器生产那么大家都会失业,因此这种发展不是好事”,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