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上世纪70年代一张报纸从排版到印刷要一至两天时间吗?光是一家报社的印刷厂,就要分铸字、排字、浇版、轮印、照相制版等多个车间。 冬至将近。“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距离闭展不足半月,依旧热度不减。 在“改革开放”展区,“新中国的第一:第一台汉字激光照排样机试制成功”展板格外醒目。1979年7月27日,是我国印刷业从过去铅字排版转变为如今激光照排“里程碑式”的一天。在北京大学旧图书馆一楼的研究室机房,我国第一张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八开大小的报纸样张诞生了。
▲ 1979年,我国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的首张报纸样张。(资料图片) “过去拣字可是门硬功夫,拼版更是体力活,填完字的铅字框重几十斤,一个青壮年搬起来也要费不少劲。老编辑们都清楚,在报纸清样上改一个字问题不大,但如果删掉一个或是几个字,就麻烦大了,排字先生和拼版师傅不得不面临重复劳动。”前来参观展览的杜先生曾是一名报人,他俯下身子仔细端详展板下方的铅字版。“激光照排系统的采用,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出版速度和印刷质量。” 这块铅字版也留住了程女士的观展脚步。程女士退休前,在河南新乡一所学校任教。“1987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在学校文印室里见过这些铅字。那个年代,出期末考试题,至少需要提前一个月,还要需要从各个科室紧急借调人员,帮着拣字、排字,一套套试题的印制,真是举全校之力。”
▲ 在“改革开放”展区,“新中国的第一:第一台汉字激光照排样机试制成功”展板格外醒目,下方展柜中陈列了四件珍贵实物展品。(图片来源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注意到,展柜中陈列了四件珍贵实物展品,分别是:1980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出的首本样书《伍豪之剑》、1985年华光II型系统照排机、1987年5月21日《经济日报》最后一块铅版,以及经济日报激光照排出的报纸胶片。一段印刷技术变革的光辉历程,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 上世纪初期,西方率先采用“电子照排技术”,但我国印刷出版行业仍沿用“以火熔铅、以铅铸字”的铅字排版和印刷。为此,新中国在1974年8月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研发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最难的一步,就是让精密汉字进入计算机。
▲ 王选和妻子陈堃銶,事业上的最佳搭档。(资料图片) 当时还在北京大学当教员的王选和妻子陈堃銶,参与了这项工程的研究。1975年,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把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大大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内存的计算机,这是新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汉字存入了计算机。经过4年的连续攻关,王选团队又采用当时超前的激光照排技术,成功从计算机里输出了汉字。 1984年8月,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在新华社进行了试用,但照排机的运行并不顺利。次年,华光II型系统在新华社顺利通过中间试验的国家级验收和鉴定,实现了激光照排的实用化,共生产了8套系统。
▲ 1985年,新华社印刷厂的实验车间。(资料图片)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四个版面全部采用激光照排,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成为我国第一家废除铅排作业的报社。1987年底,全国共运行系统48套,实现了激光照排的产品化。 到1993年,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欧美和日本著名厂商全部退出中国市场,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黑白书刊采用了以王选技术为核心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也为汉字和中华文明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 成就展以每十年为一节点搭建英雄模范人物墙,图为2000年~2009年的英雄模范人物墙。(图片来源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 值得关注的是,成就展以每十年为一节点搭建英雄模范人物墙,集中展现英雄模范人物的历史功绩。在2000年~2009年的英雄模范人物墙上,“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就在其列。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的技术革命。 进入21世纪,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电子书系统开始应用,我们对用手机、电脑等处理中文信息变得习以为常。昔日印刷才会用到的铅字,已然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前来参观展览的一名中学生告诉记者,不久前,她和朋友去书店体验了活字排版、凸版印刷机原理,还把用活字拓印的诗行装裱起来。“感受到了从前慢,和诗行一块封存起来的,是时代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