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一位在委员会没有任何职务的科学巨擎发表讲话,要求科技名词定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取名要遵守汉语习惯,要有中国味”,他就是钱学森。钱学森不但是我国航天之父,还为我为科学界贡献了多个精彩的科学名词,如“激光”、“航空”、“航天”、“工效”等等,不知道后世那些取名光想着崇洋媚外的人会不会汗颜。
钱老在会议上讲话 钱学森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即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又有丰富的科学思想,在科学名词的定义上,有着远超常人的眼光。比如“Laser”这个词刚传进来时,如何翻译就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Laser并不是一个单词,而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组成,按照字面的意思,当时的人们把它翻译成“受激发射光”、“激射光辐射放大”、“光量子放大”等,有人则为了图方便,直接按发音翻译成“镭射”、“莱塞”、“雷射”等,不但叫着拗口,也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
钱学森(左二)因坚持回国而受到美国当局的调查 后来,钱学森按着它的物理特性,给它取名“激光”,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觉得“激光”这词音义俱佳,不但一望可知其特理特性,还朗朗上口,于是“激光”就成了“Laser”的规范名称,被科学界和社会各界所接受。 此外,“航天”这个词也是钱学森给命名的。它的英文原文是Space,原本译作“空间”,但“空间”给人感觉空空洞洞,让人很难和遨游太空联系起来。钱学森从毛主席诗词“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命名为“航天”。
“航天”一词很快就被科学界接受了,它直观、形象,还充满了诗意。随后他又据此引申出了“航天飞机”、“航空”等词,并为我们将来预备一个好词:航宇。 按照钱学森的解释是,航空代表在大气层以内飞行,航天代表在太阳系中飞行,将来人类要走出太阳系,飞行银河系的时候,可以叫做航宇。虽然人类的科技还没有达到那一步,但钱学森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所以早早做好了准备。
钱学森写给钱三强的信 1991年,钱学森写信给主管科技名词审定的钱三强,信中他尊称钱三强为老师,并对几个科学名词的定义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mesoscopic一词被翻译成“介观”,意即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与之对应的是介观物理。但不了解的人往往不知道介观是什么意思,因此钱学森建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将其改为“细观“,这样宏、细、微三个层次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如Nanotechnology、ergonomics等词钱学森也重点提到,他说这些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汉语名词应该定得妥当些。如ergonomics,当时的翻译竟有20多种,有直接按发音翻译成“尔刚”的,也有按意译成“人体工程学”的,给科研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最后钱学森将它定义为“工效学”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些词钱学森提出过自己的意见,但没有被采用,如“black hole”,直译过来是黑洞。但黑洞并不是一个洞,而是一颗引力大到光都逃不出的星,叫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钱学森给它命名“陷光星”。这个名称其实更便于人们理解它的特性,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未被采用。
飞天归来的杨利伟到医院探望钱老 对于这种情况,钱学森虚怀若谷,表示十分尊重科学家们的名词审定结果。在科学名词的审定中,钱老命名的一个个生动、简洁、准确的名词,正如同他辉煌一生,将永不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