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国报道》。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市场,很容易就会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甚至一些中国人在国外买纪念品带回家一看,竟然就标着“Made in China”的字样。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排名是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已在走向世界。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以及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日前在苏州举行的“2002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各界人士就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展开了研讨。为了让您更多了解有关中国制造业的详细情况,稍后我们在演播室将采访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先生。首先请看记者从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中国苏州发回的报道。 【激光网激光门户网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wuping )
首届中国经济增长论坛年度会议通报的情况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纳了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将近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机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近3/4的外汇收入,正因为制造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被确定为了2002中国经济增长论坛年度会议的研究主题。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姚景源:人们讲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或者叫作新经济时代,在这个经济时期,还要不要发展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应当说是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的一个问题,第二就是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包括向中国进行转移,这种转移对于中国经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单纯地依靠这种转移,我们的制造业能否成为一个强大的支柱产业,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研究。 据了解,作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目前中国制造的100多种产品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在家电制造业中,2001年彩电的产量为3936万台,世界份额29%,洗衣机的产量是1443万台,占世界份额的24%,电冰箱的产量1279万台,占世界份额的16%,在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电话的年产量是9598万台,占世界份额的50%,显示器的产量4590万台,占世界份额的42%,纺织产业以丝为代表,年产73300吨,占世界份额的70%,医药行业中,青霉素和土霉素的世界分额分别为60%和65%,机械设备工业中,拖拉机和集装箱的世界份额高达83%,是中国制造业中世界份额最高的两类产品。 家电制造业 产品 产量 世界份额 彩电 3936万台 29% 洗衣机 1443万台 24% 电冰箱 1279万台 16% 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 产品 产量 世界份额 电话 9598万台 50% 显示器 4590万台 42% 纺织产业 产品 产量 世界份额 丝 7.33万吨 70% 医药行业 产品 世界份额 青霉素 60% 土霉素 65% 机械设备工业 产品 世界份额 拖拉机 83% 集装箱 83% 记者:许多研究表明,巨大的市场容量使得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可能,而高速、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制造业成长的保证,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中国的采掘业不可能有过去那样大的发展空间,而服务业的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只有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服务业才会有稳定发展的根基,而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因此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本次论坛的举办地苏州,是中国江南著名的旅游城市,小桥流水人家曾经是对这座城市最贴切的描写,然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宁静。穿过苏州老城区,52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是外商投资苏州高科技制造业的基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0多家外资企业,吸纳了苏州老城区5万多名居民就业,又新增就业岗位6万多个,苏州市20%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这片科技园区的企业制造出来的。 1995年,日本富士集团投资2900万美元在苏州新区开办了企业,除了19位日方的工作人员,公司其余1650多位员工全部来自苏州或附近的地区,到去年这家工厂已经三次共资3750万美元,生产的照相机年产量达240多万台,100%出口,而苏州的工厂也是富士集团在全球唯一生产一次成相照相机的基地。除了市场和劳动力的因素,他们的选择还有其他理由。 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妹尾忠明:我们是1995年设立工厂,1996年开始生产,为什么会选择在中国苏州这个地方生产,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而且发展很稳定的国家,而且它的政策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也是很健全的,通过这些方面的考虑和比较,我们决定在中国设立工厂,而且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妹尾先生告诉记者,七年前他们的厂房是在一大片菜花地里盖起来的,后来菜花地飞快地变成了各公司的厂房,最近他们还正在议论窗外又要开工建厂的这片空地是哪家公司的。 苏州市市长 杨卫泽:因为苏州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一个加快与国际接轨的城市,苏州制造业的发展,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借助于制造业全球化和全球经济这样的动力,我们现在是海外投资者到苏州,我们逐步要变成一个制造业全球化的城市,一个全球经济中间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在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经济增长论坛年度会议上,来自政府、企业界和经济界的嘉宾,还讨论了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制造业面临新形势的问题。 记者: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日益成为全球共享资源,但是外资的大量进入,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有巨大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国内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将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壁垒,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需要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中国报道》记者杨海莉在苏州综合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围绕中国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话题,现在我们就开始采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先生,您好邱局长,欢迎您到我们的演播室来接受我们的采访。邱局长,我们知道您也经常出国访问,您是从什么开始感觉到在国外的商场里,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产品越来越多了?什么时候有这种感觉? 邱:我想印象的话应该是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逐步地发现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商场上越来越多的出现。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也是负责经济方面的工作,那个时候您想到了什么? 邱:当我们一开始出国的时候,我们看到大多数没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当发现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们的经济与世界联系的更加密切了。第二确实发现我们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竞争优势,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喜爱,我想消费一件中国商品,不仅对消费者来说他能得到质量上面、数量上面双方面的满足,而且我觉得他更多是在价格方面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优惠。 主持人:现在可以说“中国制造”这四个字,我们说英文的“MADE IN CHINA”这几个字都已经成为一个概念了,您觉得中国制造的产品现在在世界或者是全球市场上来看,占有多大的份量? 邱:这很难说一个确切的概念,但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目前在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电产品、机电产品这方面,我们都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家,近几年应该说我们在高产新技术产业方面,通信、计算机设备等方面,我们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穿的、用的、玩的可能在世界各个角落里面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影子和它的影响所在。 主持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占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以上,如果把它分类一下的话,从制造到出口都算上,中国的产品到底能够分多少类? 邱:除了电、水、气以外,其他的工业品都叫制造业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类至少是41类的整个产品中39类是属于制造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制造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间无处不在,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间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我们的GDP,去年95933亿中间,近40%是由制造业来提供的,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数字了。另外我们的财政收入中间,有一半以上是由制造业来提供的,我们城市里面的就业,60%左右还是由制造业来创造的岗位,我们的外汇2000多亿储备中间,可能90%以上是由制造业来提供的,我想这就可以说明制造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间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涉及面还是很广的。 主持人:我记得您也曾经说过,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从2002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制造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或者说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邱:这几年我们整个经济增长40%左右的贡献来自于制造业,今年应该说制造业继续保持一个比较快速的成长,我觉得从整个今年我们前三个季度来看的话,GDP增长了7.9%,全年估计可能能够增加8%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样,4个百分点左右可能来自于制造业。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制造业以前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服装、鞋帽、玩具等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面,这些年来可以说在出口的产品中,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约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这个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制造业未来的优势或者说发展的空间也是集中在这里呢? 邱:应当说我们中国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是经历不同的阶段,最初我们可能一般地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是一种粗加工的产品为主,这几年应该说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地提高,随着我们整个技术水平地提升,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在整个经济生活中间,制造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我们这几年的整个出口产品中,除了传统的服装、纺织品、鞋帽、玩具这些以外,已经连续六年我们的机电产品出口成为整个出口中间的第一大产品,第一大类产品,到去年我们整个出口中间,机电产品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44.6%,也就是接近45%的出口的产品中间是来自于机电产品,那么机电产品技术含量相对来说比纺织品、服装要高得多了,这是一方面。这几年应当说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是迅猛增长,比重快速上升,到去年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接近了20%,五分之一的商品是由高技术产品来组成的,说明我们整个出口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主持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口产品的比重或者说种类会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邱:我想目前整个中国经济结构性的矛盾还是最主要的矛盾,所以我们也是顺应着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这样一个趋势,也根据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环境,决定了我们国家还是要继续来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我们今后还是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也需要用现代的或者比较适用的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间也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当然我们也需要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来不断地提升、扩大这种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间的比重,这样我们整个经济出口中间,我想应当说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会继续保持一定的份量,而另一方面高技术型的这种产品,也会不断地提升它的比重。 主持人: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在出口中占的比例很大,而且发展的势头也很猛,但是仍然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处在一种打小工、挣小钱的这个阶段,对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邱:应当说我们中国制造业技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确实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所以我们常常说中国现在还只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这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整个制造业中间,高技术的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大量的还是传统的制造业的产品,所以我们如何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历史性的跨越,可能是我们今后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面,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需要多长时间? 邱:我想别的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我们中国自己工业化到了中期阶段,世界已经处于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来,我们要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实现工业化中间完成信息化,要在完成信息化中间来促进工业化的完成,走这样一个工业新型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未来的20年中间,能够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这样一种跨越。 主持人:现在大家经常用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您觉得中国制造业要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话,应该怎么样做? 邱:我想这几年我们国家加大力度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提升人的素质,使得人的技术水平、科技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一方面要提升我们整个产业制造的技术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我想这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已经开始见到成效,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来深化企业的改革,这几年应当说我们对科技体制改革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我们许多的原来国家所管的研究所,把它推向了市场,原来一些工业性的研究机构,也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得更加密切,因此使得整个企业目前科技的创造力,和它整个科技的影响力,在整个国家中间都明显地提升,可以预期随着企业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中,进程就会明显加快,这是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就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向世界先进发达国家来学习,在对外开放中引进新的技术,消化新的技术,进而来改造我们自己落后的一些产业,这样也能够提升我们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当然作为一个国家来说,确实是要由大国变为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在一些领域,信息、航天航空、在一些生物、在许多其他方面,我们都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不是很大的先进技术的制造能力,应当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大量的传统产业方面,怎么也大幅度地提升它的技术水平,使得这一块的技术水平也能够与国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这样我想我们整个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就能够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主持人:如果要真正地改变这种状况的话,可能还得像您刚才前面说到的,信息化、工业化互相带动,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制造业怎么样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邱:是,因为整个信息化进程中间,它与工业化是不矛盾的,因为在信息化中,大量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制造,本身就是制造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发展信息化产业,同样也是促进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两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不矛盾,所以我们可以完全在两个化中间来提升我们整个的现代化水平。 主持人:政府对于制造业的发展从未来的考虑来看,投入或者是投资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计划? 邱:一方面是要靠国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其实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以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带来技术方面的创新,第三个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因为市场的作用就在于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再一个最大程度的激发起经济的活力,所以我们可以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间,从中找到提升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就是我们应当把科技教育事业继续花更大力量,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制造业上不上新台阶的最基础的方面,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围绕着一些新的、大的技术创新计划,围绕这些大的技术创新项目,来怎么统一组织好全国的科技力量,以此来带动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 主持人:您还曾经说过,在本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源泉,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强调是20年? 邱:我想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前面讲才刚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整个工业的成长空间还非常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完成工业化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样也就是意味着作为工业中一个最重要力量的制造业,它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此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本身就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目前情况下看,我们的制造业前面所说依然还占整个经济总量的40%左右,因此它每增长一个点,都能够带来经济总量增长0.4个百分点,如果这方面的潜力能够进一步发挥,肯定它还是带动整个经济成长的一个最主要力量,因为目前我们农业毕竟才占整个经济的15%左右,我们的建筑业也只占整个经济的10%左右,我们的服务业也只占整个经济总量的33.6%,还不到34%,所以大量的还是制造业,所以发展制造业必然会为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潜力和动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我们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制造业的发达,意味着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服务业,这样必然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制造业的发达也能够进一步改造我们传统农业,使得农业技术含量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带来整个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全面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要的动力所在和源泉所在。为什么说20年,我想是因为从中国目前所处在的发展阶段来看,未来的20年,是我们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能够在20年左右时间里面完成中国的工业化,我想完成中国工业化,首先就是完成中国的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 主持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您觉得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继续保持和发挥制造业现有的优势,以促进中国制造业一个是继续发展,再一个要保住现在已有的地位? 邱:从整个产业的演变规律来看,我想一方面是政府可能还是要发挥自己有效的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对一些产业的布局,对一些产业发展的政的引导,需要继续来完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共同规律角度上来看,更多是要建立在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面,所以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把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面,最大限度地来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间的基础性作用。第三点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验角度来看的话,一个制造业的成长,一个技术创新,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的活力,所以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的主体,市场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体,我想这可能我们还需要做。一方面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这种发展方向,来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方面的改革,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我觉得,确实我们需要以更大的胆略,按照十六大精神,毫不动摇的决心,来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使得他们也成为整个制造业中间的一个重要力量,来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是一方面。第四就是归根结底还是在人,怎么把人的技术水平、人的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作为我们发展制造业中,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来把它抓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邱局长到演播室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观众朋友,刚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先生,就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邱局长从几个方面详细地为我们阐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中国制造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制造业发展的前景。观众朋友,今天的《中国报道》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明天的同一时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