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参天光树”,背后源于两代中国科学家逾40年钻研的“真激光”技术。 “‘真激光’已在工程投影、家庭影院、数字化放映等多个方面实现量产,开启了‘激光显示2.0时代’。”参与“真激光”研发工作并推动这项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科学家毕勇说。 科学家创业热潮不断涌动,与此同时,担忧亦在。从“象牙塔”走向市场,习惯了长期投入、钻研的科学家们能否适应强调效率、确定性、产业化、可复制的商业规则? 毕勇近日受访时讲述了科学家创业的“难题”与“破题”,他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借鉴。 关键: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追求 2015年,中科院理化所希望将激光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并成立转化平台“中科极光”。毕勇不仅负责产品开发,还承担了部分销售和融资任务。 “从在实验室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转变为在公司环境下进行产品开发,目标导向和思维逻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勇回忆说,“进行‘真激光’的产品研发工作需要考虑市场需求,面临的产品定义、客户群体、消费习惯等问题对科学家来说都是全新的。” 对“真激光”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价值认同”,促使毕勇等人完成身份转变。他说,在激光显示领域,中国有机会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将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为了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毕勇带领团队将思维和认知“鸿沟”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在面临一些所谓的‘转变难点’时,就会把它作为实现理想的必备知识去主动学习、适应,并且觉得非常有收获。” 标准:技术层面作出一定妥协 “真激光”显示技术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经历了漫长过程,包括客户探需、样品开发、试用、修改完善、小批量试制、检验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团队发现,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与科研工作的追求并不完全匹配。比如,从科学意义上判断,激光显示的色域空间越大越好。但是,客户对于色域的追求并不是绝对的。 换言之,客户在期望产品具有大色域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实现低能耗、高效率、长寿命、高可靠性。毕勇分析说,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一定要学会面向市场需求,在技术层面作出一些妥协。 以“真激光”为例,不仅在重大场合得到应用,同时也在激光电视、商务投影、影院升级解决方案等领域形成市场应用。 经验:从学科“专家”变为“杂家” 毕勇回顾过往经历,总结出科学家创业三条经验。首先是“评价体系”转变。科学家如果要面向市场进行创业,就要对自我的评价体系进行调整。“科学家往往都比较执着,有特别坚定的意志,这是科研工作的优秀品质。但在面向市场的时候,优秀品质可能会变成阻碍。”他说。 其次,科学家转变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积累,包括法律法规、财务、资本市场等,从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变为“杂家”。 再次,要以更开放的心态组建创业团队。“科学家在生产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销售、企业运营等方面可能存在短板,通过组建团队发挥各自所长。”他说。 毕勇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计算等关键热门赛道背后都有科学家的身影,大量尖端、前沿的科研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生活。希望更多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们最大程度加速先进科研成果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让科研工作能够造福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