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眼科医疗诊断器械市场将达80亿元

时间:2023-04-20 15:52来源:网络整理作者:采集侠 点击:
------分隔线----------------------------

摘要:眼科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眼科医疗诊断器械市场将达80亿元-眼科医疗器械包括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的眼

关键字:眼科医疗,健康产业,激光医疗,医疗诊断,器械市场

眼科医疗器械包括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的眼科设备及相关仪器、辅助器械和植入物,可分为眼科诊断设备、眼科治疗设备和眼科耗材。眼科诊断设备通过检测成像、数据分析,有助于诊断眼科疾病的发生,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中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第16部分为眼科器械,包括眼科诊察、手术、治疗、防护所使用的各类眼科器械及相关辅助器械,不包括眼科康复训练类器械(归入19子目录)。眼科诊断类主要对应视光设备、眼科测量诊断,如下所示。

眼科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眼科医疗诊断器械市场将达80亿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用眼频率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我国白内障患者人数逐年增长,眼科患病率居高不下,眼科诊断器械行业市场潜力大。


01 眼科诊断器械分类

眼科诊断是包括检查患者视力、视野和其他初步筛查的一般眼科检查,以及借助于眼科医疗诊断器械进行的眼底检查的合集。眼科诊断器械能够帮助医生获得清晰的眼底图像和结构特征,做出准确的诊断。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眼科诊断器械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机、检影镜、眼科OCT和角膜地形图仪等。


随着对相关眼部健康的重视以及技术的发展,眼科诊断设备的种类也进一步丰富,进一步打开眼科诊断设备市场,下表为主要眼科诊断设备介绍。

27801681957939018

02 眼科诊断器械市场规模

据《2022中、欧国际近视手术白皮书》显示,全球近视人数约25亿,中国近视人数多达6亿;亚洲近视发生率高于欧美,而中国近视发生率居亚洲首位,达48.5%。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已达14.1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且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


根据《Global Prevalence of Myopia and High Myopia and Temporal Trends from 2000 through 2050》预测,到 2050 年全球近视人数将超过 47.58 亿人(近视率约 50%),近视人群稳定增长,全球近视情况堪忧。全球各地区人群近视率存在差异,中国近视人口比例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眼科医疗诊断器械市场由2016年的13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0年的20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11.7%,预计在2025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到46亿元及80亿元人民币,2020年至2025年及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8.2%及11.8%。

25151681945423384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眼科诊断医疗器械按能量来源可以分为激光诊断设备、非激光光学诊断设备、超声波设备和电生理设备。光学诊断器械具有检查直观、清楚的优点,目前仍是眼科医疗诊断的主流产品。2021年,我国眼科激光诊断器械市场规模约为12亿元,占整个眼科医疗诊断器械市场的48%,非激光光学诊断器械市场规模约为11亿元,占整个眼科医疗诊断器械市场的44%。

37751681945423445

据医械数据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眼科诊断设备(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16眼科器械-04眼科测量诊断设备和器具统计)有效注册数量为351件,包括国产产品213件,进口产品138件。

24411681945423513

03 眼科诊断器械行业发展

(一)产业链上游

眼科医疗诊断器械行业上游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对产业链进行延伸,逐渐进军原材料生产领域,以规避高额进口原料的成本支出,攫取上游毛利。此外,伴随上游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市场参与者技术水平的提高,眼科医疗诊断器械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有望朝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二)产业链中游

眼科医疗诊断器械行业中游企业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主要原因是下游消费终端为保障科研成果,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中游科研制备厂商更倾向于选择仪器先进、供应链稳定的进口原材料供应商。企业产品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眼科医疗诊断器械企业的产品毛利较高,原材料价格波动不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三)产业链下游

【激光网激光门户网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huahua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媒体须知】凡注明"来源:激光门户网portalaser.com.cn"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本网刊载的所有与激光门户网栏目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网上内容,版权属于激光门户网和/或相关权利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激光门户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书面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激光门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激光网激光门户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Email:portallaser@qq.com

Copyright   2010-2035 portalaser.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激光门户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86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