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考古学凭化石推敲恐龙外观,准确度成疑,香港大学经三年多研究,利用新激光技术,分析恐龙化石的骨骼软组织,重塑首个近鸟龙的详细的身体轮廓。研究发现,近鸟龙的翅膀软组织及形状,都与现代鸟类有相似之处,近鸟龙有可能是鸟类的祖先。研究团队将于今个月再度前往山东,考察带羽毛类恐龙化石,了解近鸟龙演化之谜。
图:港大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文嘉棋利用新激光器材(右),扫描分析恐龙化石(左)
“过去约200年来,利用传统方法,凭化石推敲恐龙外观,并非百分百准确,因为牠们被保存下来的通常只有骨骼。近年已使用紫外线进行化石分析,但仍然有改进空间。”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带领的古生物团队,将传统考古学与科技结合,经三年多时间研究,检视了200多个近鸟龙化石,从中挑选出9至12个标本进行新式激光扫描,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成功重塑首个带羽毛的近鸟类恐龙的身体轮廓,包括四肢及尾巴。
有助研究鸟类起源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是近年一种崭新技术,先利用高强度激光,令在骨头周围、肉眼看不到的软组织“在黑暗中发出荧光”。这技术由文嘉棋的合作伙伴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的Tom Kaye研发,先在黑房中以紫色激光扫描化石,激光会“刺激”一些保留在岩石基质的皮肤原子,令它们发光,从中获得更多微细数据,以揭示恐龙真正的外形。文嘉棋补充,使用前会先调低激光强度,避免损害化石。
研究团队利用这项新技术,深入观察近鸟龙化石的翅膀软组织,发现其翅膀形状和现代鸟类在各方面都很相似,又保留一些原始特徵,例如羽毛是较平均地分布,而不是一行行地排列。文嘉棋表示,这些新发现,为重新建构恐龙如何尝试飞行,以至最后达至有飞行能力,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有助研究鸟类起源。这项具突破性的研究结果,于英国伦敦时间2月28日于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到各地扫描特殊标本
研究样本来自山东,文嘉棋指该地的自然博物馆是世界一流,他在其研究文章指出:“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对中国东北部那些奇异的带羽毛恐龙感到惊嘆。然而,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软组织会这样广范地被保存下来。”他说,继今次利用新技术对近鸟龙的发现,研究团队已因应各方邀请安排到世界各地扫描特殊的标本。他于今个月亦会再度前往山东,考察带羽毛类恐龙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