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规定,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中国工程院也选举产生了84位院士和20位外籍院士。其中,光电领域也有多位中外籍研究人员入选,名单如下。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光电相关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相关
以下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这些院士的个人简介及研究领域: 刘益春,现任国际发光会议(ICL)程委会委员(2020大会主席),国际II-VI族化合物材料会议顾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发光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InfoMat》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2015年、2019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科研历程与研究领域:1985年7月刘益春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原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长春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12月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日本九州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从事纳米电子学材料与器件、微电子介电薄膜材料与MOS器件研究;1988至今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氧化物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2009年9月至今任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郑婉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固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材料和半导体激光研究,2003年回国后,最先向科技部建议在我国研究高性能光子晶体激光,并在国内率先突破激光激射,发展了从光子晶体能带调控、光子晶体激光结构设计、材料生长到芯片制造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在高性能光子晶体激光器基础原理和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度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专利金奖和2020年度部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研究领域:人工微结构新原理及新效应研究;人工微结构及新型半导体激光技术;键合技术及硅基混合集成激光光源;线性与非线性光子晶体及光子集成芯片。 祝宁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微波光子学、微波集成电路及高速光子集成器件与系统研究。1998年回国后主持承担了26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973"课题,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基金委重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和863主题项目等。发表155篇SCI/EI论文,出版专著两部,申请发明专利46项。 研究领域:高速光电子器件封装,光子集成;光通信,光纤传感 罗毅,2002年,罗毅教授负责的2500万元的GaN蓝光发光管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了鉴定;建设了包括德国AIXTRON公司MOCVD设备在内的GaN材料与器件研究基地,自行研制的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突破,15000余个器件的测试结果表明,器件的典型工作特性与国际上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市场水平基本相当。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器件物理与设计,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外延生长技术、全息光栅的制作技术、器件制作工艺技术、材料与器件特性的评价技术。 王向明,2005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飞机结构创新设计与制造工作,在开拓隐身战机新概念结构领域、引领飞机增材制造应用方向、创建隐身战机机体快速试制新模式等做出贡献,研究成果是鹘鹰中型四代机研制的基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5件,发表期刊论文32篇、专著3部,国际学术会议报告9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