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40年前,我还是会选择投身国防事业。”当被问及如果时光倒流,是否会改变自己的选择时,范国滨毫不犹豫地回答封面新闻记者。 作为中国强激光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范国滨始终以振兴我国高技术为己任,怀揣梦想,深入一线,一生为国,在高技术研究的道路上,一直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在振兴国防的道路上,一直无怨无悔地奋斗着。 2010年下半年,在西北戈壁滩上,国家某高技术重大实验项目按计划展开。“任何一个数据的细微偏差都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该项目工程技术难度极大,充满未知与挑战,作为项目总设计师的范国滨,在实验的极大压力下,临危不乱、沉着应对,综合分析实验环境、系统运行状态等因素,确定了正确实验参数,最终保证了实验成功运行。 “(实验)里面有很多的工作决策,事关实验的成败,因此压力是非常大的。”范国滨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当时团队克服了严寒,克服了风沙,克服了长期在野外工作带来的这种疲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当实验成功的一瞬间,大家都非常激动,拥抱在一起,有的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确实是十几年磨一剑。” 近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战略咨询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高技术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高能激光系统总设计师范国滨又多了一个标签: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丹心长存 根植国防科研 范国滨投身国防建设,长期从事高能激光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是中国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十年来,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任首席科学家、专家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授权11项发明专利,组织建立多项行业标准;获高新技术“重大贡献个人奖及金质奖章”“求是”工程奖和周光召技术创新奖等荣誉。 翻看范国滨的科研足迹,每一步都印记深刻:研发低空卫士系统,维护国家领空安全;带头研发的“低空卫士”系列激光拦截系统,为国家低空安全保驾护航……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一路走来,范国滨称身边的“老同志”是自己的榜样。范国滨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凭着热爱事业和家国情怀,为国防事业作贡献,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现在,一干就是40多年。” “逐光”而行 打造大国重器 “2015年12月,我和团队赶赴某国家任务试验外场,我作为该任务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指导现场试验。”据范国滨介绍,当时外场天寒地冻,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20摄氏度,而且预报在一周后还有暴风雪,可在暴风雪前还有三次重要试验,必须抢在一周内完成任务。 一到试验现场,范国滨便认真听取队领导的工作汇报,汇报中,细心的他很快发现了作业队现场指挥人员工作状态不对,再三追问下了解到该人员的爱人因病住院好几周了,家中无人照顾。范国滨一时百感交集,深知她既放不下试验任务又万分牵挂爱人,稍加思索便对她说:“你马上收拾东西,立刻回去!试验有大家在,放心!” 为保证试验如期进行,范国滨担任“影子队长”,召集大家进行试验研讨,协助副队长组织会议、研讨方案、检查系统状态。他和试验团队成员一起披星戴月,攻克各项技术挑战,终于在暴风雪来临前,圆满成功地完成了三次试验。 当最后一次试验结束,范国滨佝偻着身体从指挥车里钻出来,他穿过欢呼雀跃互道祝贺的人群,抬眼远眺,仿佛又看到五十年前那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这是以范国滨为缩影的中物院人根植国防科研的明亮底色,是打造大国重器的历史传承,更是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家国情怀。 精钻科研 传递榜样力量 扎根国防科研事业40余载,范国滨始终坚守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创新的工作理念,诠释着科技报国精神的传承。范国滨创新管理理念,提出多学科、多环节、多实施主体等多目标集成优化的工程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中国高能激光技术与工程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开拓并优化“863 计划框架下的工程管理模式”,组织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和工程难题。 作为绵阳市科协主席,范国滨立足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多年来深入一线,为地方企业“把脉问诊”,通过“保姆式”服务,就企业科研难题深入对接、悉心指导,成功帮助绵阳市多家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他牵头建立西南科技大学院士工作站,助力绵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关配套项目在绵阳落地。 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以育人为己任。范国滨还极其重视人才培养,突出人才为本的理念,积极参加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范国滨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己也常以“学习中吃过的苦、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增长的知识和明白的道理,总有一天会照亮未来的路”寄语青少年。 拱卫国土安全,打造大国重器,躬身实干报国,始终牢记祖国重托的范国滨表示,未来,将继续践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初心使命,奋勇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