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供给与商业需求之间,有一个生死之海,科学界称之为“达尔文之海”。海的此岸是科学家,彼岸是投资者和企业家。两岸的人彼此需要,但无论是谁要穿越这海,都九死一生。有没有可能搭一座桥梁,让科学家和企业家“鹊桥相会”?江苏省产业研究院下属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就在激光和光电产业搭了一座“鹊桥”。
都说科研转化难,就是要打通最难的一段路
“我们不会从基础的原理开始做起!”激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军说。
作为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共建的新型科研机构,南京激光研究院2013年试运行,今年5月成为省产业研究院8家正式专业研究所之一。
成立伊始,激光院的自我定位就是进行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技术路已经走通了,但缺乏能力进一步产品化,我们请技术专家、企业家和投资人三方共同来判断市场价值和企业需求。有市场价值的,我们把它买断,再二次开发。”周军说。
开发到什么程度?研制出企业能够接受的样机,能够大批量生产。“二次开发”成功之后,技术可以打包卖给企业,也可以由激光院的团队按股权激励原则,成立公司自己进行商业化开发。
风力发电的风场都需要激光雷达设备测量风速。目前,我国该类设备全部依赖进口。南京激光院将上海光机所已经研发10多年的同类技术买断之后引进到南京,组织人员进行工程化研究,在国际上达到了领先水平。某一家企业非常看好这个技术,要投资和激光院合资成立公司,共同进行产品生产。
“委托研发”:成功了技术归企业,失败了激光院承担
作为战略性新型产品创新平台,南京激光研究院不光自己“二次开发”,还帮助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打通通向市场的“最后一里路”。
落户在研究院的百川行远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光固化3D打印机。公司销售总监王磊介绍,这是一种颠覆性的3D打印技术,面世后将比市场上最快的3D打印机还要快30倍以上。
“3D打印涉及到许多学科,没有哪家公司可以集齐所有学科的人才。”王磊说,他们将至为关键的光学难题攻关,委托给了南京激光研究院。目前,问题已顺利解决,样机已经问世,预计明年可以量产。
“企业要开发某个它看好的产品或技术,但它没有这方面能力或资金,或者担心失败了研发资金‘打水漂’,可以把项目委托给我们来研发。成功了,技术归企业,我们只收研发费用;失败了,激光院承担。”周军说,初创企业资金少、人才缺,风险承受能力低,激光院为他们定制的“委托研发”模式,借助激光院的人才和知识,极大地减轻了企业压力。
激光院所做的还不止这些。激光产业需要做大量无尘实验,非常依赖超净实验室,但中小型初创企业无力投资自建。激光院向相关企业开放自己的超净实验室,只收成本价甚至不收费用,帮助他们轻资产运营,度过初创期的难关。例如南京开发区引进的321人才、周建平博士创办的赛诺斯公司,在起步时都是免费使用激光院的超净实验室。
业绩考核不唯论文,看“合同科研额”和衍生孵化企业数
能做到这些,激光院倚赖的是上海光机所的人才和技术、南京开发区和省产业研究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此外,在运营管理、激励制度上,他们做出了许多创新。
“我们从一开始就做成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既然面向市场,规章制度和奖励激励办法就和传统不一样了。”周军说。
薪酬体系上,激光院的员工学历、学位和职称高低只占收入1/3,更重要的是看贡献。“如果他创造了效益,成果转移转化出去了,创造的效益里有他应得的一部分。如果这个团队的技术将来成立公司,我们有股权激励的原则。”在新创公司的股权结构上,研究院原则上不高于30%、团队不低于30%,剩余空间留给投资人。而在传统研究机构,研究成果都是国有的,研究人员入股很难实现。
传统科研院所衡量成果主要看论文数量、获得多少国家项目等,而激光研究院的业绩考核,关注的是“合同科研额”和衍生孵化了多少企业。为企业提供服务、承担了科研转化任务,都在签订的合同和获得的收入中体现出来。而在衍生和孵化企业方面,技术入股了多少公司,折成金额后,作为对激光研究院考核的一部分。
数据最能说明南京激光院的成绩:前年,合同科研金额约四五百万,今年预计能达到2400万元以上;入股孵化企业方面,去年金额约500万元,今年预计将超过3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