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说过,你如果喜爱你自己的价值,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工业成功地诠释了这句话。
工业既支撑了德国的繁荣,也将大批高质高价的“德国制造”出口到世界各地。在消费者眼中,“德国制造”已经成为可靠耐用的代名词,而在德国企业看来,创新是保障其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源动力。
不吝惜研发投入
在德国小城伦宁根,博世公司的研发人员正陆续搬入新家。集团媒体负责人英格·拉波尔德告诉记者,一个新的研发基地还在建设当中,2015年夏天将完全投用,这也将成为博世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心。“这个离总部斯图加特 "一步之遥"的研发中心将会有很多精彩故事。”博世总裁邓纳尔也对斥资3.1亿欧元的项目寄予厚望,表示“新的研发基地将极大增强博世的创新力”。
对于创新的投入,德国企业总是毫不吝啬。2012年德国对研发的投入约为790亿欧元,其中企业投入占到三分之二。欧委会去年底推出了欧盟产业研发排行榜,世界排名前20名的公司中有4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12年度研发费高达95亿欧元。而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上榜,包括戴姆勒、博世、西门子等。
在往日,创新是德国企业取得优势的秘诀,到了危机中,创新就成了德国企业的“保命符”。据统计,欧债危机期间,德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增加了研发经费,一半以上的企业推出新产品和工业流程。博世2009年到2013年的全球销售收入起起伏伏,但研发投入却从36.03亿欧元稳步提升到45.43亿欧元,几乎占销售总收入的10%。
研发投入使德国企业能够不断更新产品和提升工艺,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拉波尔德介绍,在2013年,博世集团共申报了4964项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20项。
盯准各细分市场
创新并非是跨国巨头们的独角戏,德国各界的共识是:中小企业才是创新的主力军。目前,德国的中小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7%,雇员占总就业人口的80%,创造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
别看它们个头小,但有不少“隐形冠军”。这个概念由德国企业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指的是那些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但在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头羊的企业。譬如隧道机械工程领域的海瑞克、假肢矫形器技术领域的奥托博克集团以及被誉为卫浴界的“劳斯莱斯”的杜拉维特公司……以工具刃磨设备制造商孚尔默公司为例,全球员工只有700人左右,但在磨床领域却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足球迷曾经一度为压线球争论不已,在巴西世界杯上,这个难题有了答案。国际足联首次决定使用球门线摄像头,以此判断球是否破门。而开发该技术的入球控制公司正是德国企业,这个2012年才成立的年轻公司被载入了史册。
仔细观察这些企业,其成功源自创新能力及专门化程度,通过在细分市场上难以匹敌的技术优势,实现精专制造和高端制造的完美结合,“很多大企业的配套设备和软件系统都来自中小企业,后者对创新有着十足的动力。”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评价道。
合作创新不相悖
经济全球化之下,竞争合作是企业乃至国家间的常态。
事实上,欧债危机已经给中德企业合作带来难得机遇。过去几年中,德国的许多中小企业遭受冲击,并非技不如人或创新力不足,而是资金链发生困难。不少中国企业尤其是民企,通过合作、并购帮助其渡过难关,同时也为德企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市场。如今,在德中资企业有2000多家,一半以上是近三四年进入的。
而现在,中德两国正用崭新的概念给出回答:创新合作。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德期间,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鲁班锁”,这份中国学生用德国机床制作的礼物象征着“中国制造”与“德国技术”的融合。随后,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包含110项内容,而创新引领了整个合作的主题。
李克强在德国汉堡峰会上说,“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中德的创新合作,正是为了共同赢得经济长跑。
创新不止于发明
德国的创新并不止于发明。当不少发达国家纷纷将传统制造业送往亚洲,德国企业却在琢磨如何升级老产品、旧工艺。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129年前,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出世界上首辆汽车,而如今,德系汽车的世界品牌不胜枚举:宝马、奔驰、奥迪、大众、保时捷…… 德国人不断地把创新技术和理念加入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当中,从最初的速度、安全到现在的智能、环保。传统的汽车行业中更是吸引了无数IT人才,一辆轿车里可 能汇集了最尖端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程序。
如今,不少人爱拿美国和德国作比,谷歌、脸谱、推特等突破性创新令人瞩目,但德国却将汽车、厨具、卫浴等随处可见的产品做到最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以高价换取高质量的体验。
德国应用研究的最高奖项是“德国未来奖”,其评奖依据尤其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潜力等要素,鼓励能有效促进德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科技研发。最新一届的“德国未来奖”颁给了耶拿大学、博世公司和通快激光公司的3名研究人员,获奖时,博世公司已借助该技术大批量加工精密元件。
【激光网激光门户网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weix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