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激光具有很好的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和高能量密度,它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例如:激光信息存储与处理、激光材料加工、激光医学及生物学、激光通讯、激光印刷、激光光谱学、激光化学、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核聚变、激光检测与计量及军用激光技术等,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激光技术研究与国外同时起步,是当时与国外技术差距最小的高科技领域。在国家“六五”至“十一五”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以华中科技大学和中科院四大光机为典型代表的研究机构,在激光器的一些核心技术研发上已形成较全面的技术成果,形成了5个国家级的激光技术研究中心。 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已有40余年的历史,早在1961年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仅比美国休斯公司梅曼(T.H.Maiman)研制成功的世界首台激光器晚半年,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大。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激光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激光产业也从无到有,成为我国科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的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有21个省、市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主要分布在湖北、上海、江苏和北京;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上200家,从业人员万余人。 其中,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和最早开设激光学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均坐落在武汉,成为我国激光技术的发源地。我国激光加工产业一直呈指数增长。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激光企业正在寻求自身的定位,逐步在形成产业链。 由此可见,我国激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在国内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初步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但我们在分析国外激光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激光产业存在的现实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低 在形成规模经济的过程中,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激光技术在研究上和国外的差距较小,虽然我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国外同步研究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由于研究机构依赖于科研院所,与企业脱节,又缺乏中试环节,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实现产业化。 (二)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激光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在高端的半导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领域处于劣势,制约了激光整体性能的提高。 (三)激光关键器件技术提升缓慢 一方面国内研究生产的激光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萎缩了国产器件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产器件生产一直依赖几个科研院所,其生产供应处于相对垄断地位,阻碍了激光整机技术的提高。 (四)支撑性产业发展滞后 激光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激光理论研究实力较强,但相关配套工程的技术水平不高,支撑性工业、资本市场欠缺,不仅存在制约激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还有研发成果推广及市场培育等方面的问题。 (五)调控机制不够 市场趋利性原则的影响,国内激光产业重复建设严重,单一产品、单一机型发展较快,未能实现激光产业整体跨越。同时,由于个别厂商为谋求市场的绝对垄断而扰乱市场竞争格局,以价格竞争取代技术竞争,使产业发展走向恶性循环。 根据我国基础工业比较落后,激光产业起步较晚的特殊国情,我国激光产业的发展战略应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而不宜采取“全面推进”的方式,应该是“集约型”发展模式,而不宜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