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是一个工业大国,经济发展速度引全球瞩目,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却还是属于粗放型,这也导致我国劳动力十分廉价,如何提高自身价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多年来探索的重点。不仅是政府和企业,就连工人也开始思索自己的经济定位。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产业在全球迅速崛起,这让我国发现了新的希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 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维修科经理徐小平,把设备维修作为不懈奋斗的终身事业,30年来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上海大众“特级技能师”,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实际行动追求着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发展之梦。 善于学习,以专业能力驾驭世界一流装备 36年工龄、26年上夜校,他的学习几乎从未停歇;课本上学、岗位上用,他的学习是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徐小平说:“要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的技术工人必须跟随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工作中的徐小平。 1989年,徐小平应聘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了维修工。上班第一天,面对一排排从未见过的进口机床和密密麻麻的德文,他暗下决心,要攻克外国设备维修技术,首先要过外语关。怀着如此信念,他步入夜校,从零开始学德语。2003年,徐小平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考核。如今,徐小平能用德语与德国专家直接对话,能主持中德设备商务谈判。 “外国人能解决的我们要解决,外国人不能解决的,我们想办法也要解决。”这是徐小平的“口头禅”。一次,缸体生产线的一台设备出现了问题,德国设备制造商派出专家八天八夜抢修也没找到原因。紧急关头,徐小平挺身而出,转变思路不从设备本身而是在加工参数上找症结,在德国专家离开后带领同事们一起调试,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就恢复了设备的正常工作。 敢于实践,以创新勇气挑战世界级难题 徐小平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主动权,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更要努力实现新突破。” 激光技术普遍应用在现代制造业加工工艺中,由于激光设备经常发生焦点走失的情况,“焦点捕捉”成为高节拍流水线生产的主要技术瓶颈。调整激光焦距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只能依据工件加工出现的误差逐步修正,费工费时影响生产。徐小平大胆提出“用可见光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可德国专家断然否定。徐小平不服输,经过4个多月的钻研、实验,终于研制成功“激光可视对焦仪”。这一发明,不仅使每次对焦所需时间从平均16小时下降到0.5小时,而且填补了一项国际激光技术的空白。 在机器上摸爬滚打多年,徐小平在“实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维修指导方法——“徐小平六大工作法”,作为一套兼具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设备维修思维方式,如今已在维修人员中广泛推广,成为发动机厂维修人员解决难题的制胜“法宝”。 乐于奉献,以团队发展的理念培养世界水平人才 徐小平常说:“个人的成功是小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大成功。”为了把个人技术转化为整个维修团队的技能素质,他潜心研究自己30年的维修实践,并和同事们历时半年编制出了《发动机制造装备维修标准》,从2007年初开始在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实施。 与此同时,在工作机制上,徐小平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优势,先后建立起热处理感应器维修制造、电子电气维修等六大专业工作室,为团队成员提供实践磨练和快速成长的平台,一批能独当一面的维修专家脱颖而出。 目前,发动机厂维修团队拥有上海大众专家4名、上海大众特级技能师1名、高级技能师5名、高级技师12名,2012年申报国家级专利8项、国际专利1项。团队先后荣获“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十佳示范班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如今的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要想真正立足于国际舞台,实现经济的腾飞,只能依靠科技的手段,而激光技术的到来对我国来说正是一大发展机遇。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打造出由中国特色的核心的生产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